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/ 文化传承 / 中国礼

古人饮酒究竟有多讲究?

分类:中国礼     日期:2024-11-12 16:01:33     浏览:477
导读:酒为百礼之首,非酒无以成礼!
    中国素有“礼仪之邦”之称,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,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,中国礼仪是礼,也是德。
    酒之初,礼之用,酒本为仪礼而生!《汉书》曰:“酒为百礼之首。”明宣宗在《酒谕》中亦曰:“非酒无以成礼。”我国酒文化博大精深,自西周开始便已形成较规范的饮酒礼仪,总体可概括为4个字:时、序、效、令。


遵循严格“时”令
    “时”,属于酒德的一种,强调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。古人饮酒,有严格的时令与场合,饮酒的场合为冠礼、婚礼、丧礼、祭礼或喜庆典礼等。
    《尚书》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, “饮惟祀”,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;“无彝酒”,不要经常饮酒,以节约粮食;“执群饮”,禁止民众聚众饮酒;“禁沉湎”,禁止饮酒过度。儒家并不反对饮酒,他们认为用酒来祭祀敬神,养老奉宾,这些都是一种可以赞扬的德行。


强调饮酒有“序”
    “序”,强调饮酒有序,恭谨有礼。饮酒次序遵循先天、地、鬼、神,后长、幼、尊、卑的顺序。
    传统酒礼的具体过程,在古代分为四步:“拜、祭、啐、卒爵。”“拜”即饮者先做出敬拜的动作,互相表示尊敬;把酒倒在地上一点是“祭”,意思是感恩大地的生养之德;“啐”是浅尝酒味,并不吝赞美,令主人高兴;“卒”,有“最后”的意思,而爵是古代的一种青铜酒器,“卒爵”就是“喝最后一杯酒”,要一饮而尽,类似今天“干杯”的意思。
    饮酒不只是喝酒这个动作,还寄寓了古人对于天地万物、尊长和宴请主人的感恩之情。


要求量足为止
    “效”,指在饮时不可发狂,适量而止,三爵即止,过量亦视为违礼。“令”,指在酒宴上要服从酒官意志,不能随心所欲,不服也视为违礼。
    古人饮酒,倡导“温克”,即是说虽然多饮,也要能自持,要保证不失言、不失态。教人不做“三爵不识”,狂饮不止的人。
    所谓“三爵不识”,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。源自《礼记●玉藻》: “君子之饮酒也,受一爵而色洒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,礼已三爵而油油,以退,退则坐。”就是说,君子饮酒,三爵而止,饮过三爵,就该自觉放下杯子,退出酒筵,所以三爵即止,指的是适量,量足为止。礼记《玉藻》中也记载,君子饮酒,一杯表恭敬,二杯显温雅,三杯知进退。
    《论语》曰: 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。时至今日,饮酒早已不再遵循如此繁琐的步骤,但依然蕴含着以礼相待之意,以酒为礼是对天地、对他人的尊敬,此谓礼仪之邦的根本。雅兴并具,德礼兼备,才是饮酒之道!

联系电话

返回顶部